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科学通报(英文版)》1995,40(8):668-668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配合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 Brandt)生长的影响,实验共设5组,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4.26%、36.54%、39.25%、42.34%、45.03%.在水温12-24℃(平均水温19.5℃)条件下经过60d的饲养实验,结果得出,在蛋白质水平为39.25%的配合饲料组中,俄罗斯鲟的相对增重率为71.42%、体长相对增长率为19.22%、饵料系数为1.74等指标均为本次实验组中最佳.经回归方程计算分析,俄罗斯鲟成鱼养殖所用的人工配合饲料中最适蛋白质水平应为38%-41%.  相似文献   
3.
养殖俄罗斯鲟性腺发育及人工繁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繁殖季节通过肉眼观察和组织切片对池塘养殖7龄的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性腺发育进行分析,发现雌性个体间性腺发育差异较大(n=500)。其中73%卵巢中可以看到白色卵粒,卵径小于1.0mm;有16%卵巢达到Ⅲ期,卵粒已经着色;有9%卵巢发育到IV期早期,卵径平均为2.6±0.2 mm;还有2%卵巢中肉眼看不到卵粒,组织学观察属于I期卵巢。雄性俄罗斯鲟全部达到性成熟,有部分成熟好的可以挤出精液。激素催产2尾八龄和6尾九龄的雌性俄罗斯鲟,其中7尾催产成功;剖腹手术收集游离卵7.2 kg,催产后的雄鱼全部排精。  相似文献   
4.
芽孢杆菌对西伯利亚鲟幼鱼摄食生长和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0,0.1 %,0.2 %,0.4 %,0.8 %,1.6 %)的芽孢杆菌粉剂,通过养殖生长实验和生化分析研究了芽孢杆菌不同添加量对西伯利亚鲟幼鱼摄食生长及对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芽孢杆菌对幼鱼的日摄食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添加0.2 %的饲料组的相对增重率(F5,12=8.003 4,P=0.003 7)和特定增长率(F5,12=6.441 8,P=0.007 9)均达到最大值,且与其他组相比均达到显著差异;该组的饵料系数也最低,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显著(F5,12=5.69,P=0.006 4);同时该组幼鱼对饲料营养物质消化率达到最大值.说明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对西伯利亚鲟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并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及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相似文献   
5.
对中华鲟历史及现存产卵场共55次自然繁殖活动发生起始日的天气类型和气象要素(包括风、降水量、气温、气压、日照时数、湿度和云)状况及其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的发生对阴雨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而对多云天气则具有一定的回避性;产卵起始日前后天气类型的剧烈变化是诱导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发生的一个有利因素,现存产卵场内连续晴天天气也较容易诱发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的发生;除现存产卵场产卵起始日平均气温在第1批和第2批产卵活动之间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外,产卵起始日其余气象要素在第1批产卵活动、第2批产卵活动和产卵起始日时间窗(最早和最晚产卵起始日的时间跨度范围)范围内,三者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第1批和第2批产卵活动产卵起始日的气压变动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反趋势;与历史产卵场不同,现存产卵场产卵起始日的日照时数与水位和含沙量之间并不具有相互制约和补充的关系.结果显示气象状况也是影响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华鲟的移地养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Gray)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东海和黄海的大陆架水域及长江干流,偶尔进入通江湖泊和支流,福建省闽江也有分布.中华鲟是江海洄游性鱼类,每年6~8月到达长江口进行溯河洄游,9~10月陆续到达湖北江段,并在江中滞留过冬,翌年10~11月到宜昌江段产卵繁殖,产后立即降河返回海洋育肥[1].受精卵约7d后孵出,仔鲟顺流而下,次年5月到达长江口,9~10月后陆续进入海洋生长,性成熟后再溯河产卵[2].由于长江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切断了中华鲟产卵洄游的通道,长…  相似文献   
7.
达氟沙星对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史氏鲟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体外抑菌试验测得达氟沙星(Danofloxaxin)对鱼类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为0.05mg/L,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为0.1mg/L,四种培养条件对其抑菌效果均有不同的影响,其中镁离子和pH对MIC和MBC的影响最为显著,相对细菌接种量和血清浓度对其抑菌活性的影响则较小.体内药效试验表明,达氟沙星以2.5,10,20mg/kg口灌给药,连续给药4次,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史氏鲟的死亡率分别为15%,0,0,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和新诺明分别以50,10,100mg/kg给药,感染鱼的死亡率均为0,而感染不给药组(阳性对照组)的史氏鲟的死亡率为45%.达氟沙星组试验鱼肝脏感染率分别为40%,0,0,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新诺组感染率分别为40%,0和60%,而感染不给药组史氏鲟的肝脏感染率为100%.中、高剂量的达氟沙星对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史氏鲟的治疗效果与恩诺沙星(10mg/kg)相近,而优于氟苯尼考(50mg/kg)和新诺明(100mg/kg).  相似文献   
8.
通过冷休克和热休克法诱导2组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雌核发育,分别获得俄罗斯鲟的冷休克雌核发育组M1和热休克雌核发育组M2。利用6对具有高多态性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分别对雌核发育系M1中的20尾鱼苗、M2中的40尾鱼苗、双亲及对照组20尾鱼苗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并对结果进行基因型分析。分别得到2个雌核发育家系的期望杂合度(He)、等位基因数(A)和等位基因频率(P)。结果表明:冷休克雌核发育组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91,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0,等位基因频率为0.010~0.708;热休克雌核发育组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87,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5,等位基因频率为0.006~0.774。以父本特异微卫星条带作为诊断性标记,对雌核发育后代进行鉴定,结果发现在冷休克组和热休克组中分别存在40%和27.5%的杂交后代,此结果与表型鉴定结果相一致。另外,与母本基因型相比较,发现在冷休克组和热休克组中分别存在10%和15%的单倍体个体。只在热休克组中发现了完全的雌核发育后代,占总数的22.5%。冷休克和热休克雌核发育家系中除了单倍体后代,杂交后代和完全雌核发育后代外,还发现了不同程度的基因重组后代。  相似文献   
9.
 采用遗传工程方法,重组表达史氏鲟两种促性腺激素β亚基蛋白。选用原核表达载体pET-22b(+),分别插入史氏鲟GtHⅠ&;Ⅱβ亚基成熟肽cDNA序列,构建成C端含有6个组氨酸(6-His)融合蛋白标签的表达质粒;分别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并诱导表达2个基因。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重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GtHⅠβ亚基大约14 000,GtHⅡβ亚基15 000左右。分别用抗6个组氨酸融合标签的单克隆抗体及兔抗鲟鱼GTH多克隆抗体对2个表达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蛋白表达正确且有较高的免疫活性。GTHⅠβ重组蛋白在2 h就有明显的表达,6 h后随着时间增加表达量不再增加;25 ℃诱导重组蛋白产量比37 ℃诱导产量低。获得的重组蛋白质将可用于建立鲟鱼GtH的放射免疫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保存濒危鱼类中华鲟种质资源,在0、-20、-80、-196℃4种不同的温度下对其囊胚细胞进行了长期保存试验,细胞存活期分别为10d、30d和2年,在液氮中(-196℃)保存2年后仍有60.7%存活率;用冷冻复苏后的细胞进行核移植,并对克隆胚胎的发育进行了观察.共移植417枚卵,获得2尾克隆幼鲟,成功率为0.48%,表明长期冷冻保存的囊胚细胞仍具有发育全能性,通过克隆技术能获得存活个体.此项技术为濒危物种的保护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